logo
head-banner

文献速递|婴儿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,家长们应该怎么办?

2020-04-03 12:01 来源: betway网 作者: betway网 浏览量: 8611

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Hospitalized Infants  Under 1 Year of Age in China

中国1岁以下的新型冠状病毒住院患者

Min Wei,  Jingping Yuan,  Yu Liu, Tao Fu, Xue Yu, Zhi-Jiang Zhang

导读

JAMA的一篇文献报道了中国国内的9例婴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病例。此前婴儿感染病例较少出现可能是由于暴露于感染环境较少,而非婴儿对SARS-CoV-2有较强抵抗力。

目前这批感染婴儿均无需ICU住院,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。但该结果受到病例报告较少的限制,有娃家庭仍应提防婴儿的感染。

由于婴儿呼吸系统存在呼吸中枢未成熟,呼吸肌发育不完全等特点,佩戴口罩有窒息风险。不建议,也不应当给1岁以下婴儿佩戴口罩。

本文作者建议对婴儿采取的保护措施为:成人看护者应戴口罩,在与婴儿密切接触之前洗手,并定期对婴儿的玩具和餐具进行消毒。家中有感染者时应及时报告并对婴儿进行评估。

自2019年12月8日以来,2019-冠状病毒病(COVID-19)的流行迅速蔓延,截至2020年2月6日,中国报告了31211例确诊的COVID-19病例,并造成了637例死亡。

先前的研究表明,SARS-CoV-2更有可能感染成年男性,尤其是那些患有慢性合并症的成年男性。儿童感染的报道较少。我们纳入了中国所有感染的婴儿,并描述了其人口统计学,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。

Methods

在这项回顾性研究中,我们纳入了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2月6日期间在中国诊断为COVID-19感染的所有住院婴儿。我们筛选中央每天发布的新确诊为COVID-19感染的汇总数字和地理位置信息,并识别受感染婴儿(婴儿定义为28天至1岁)。然后检索了由当地卫生部门匿名发布的人口统计学信息,包括年龄、性别和地理位置,并联系了当地医院和疾控中心以获取人口统计学数据、家庭聚集性(大于1名同居家庭成员感染)、与武汉的联系(感染发生前2周内在武汉居住或到访武汉或与来访者接触)、临床特征(入院症状、入院和诊断日期)、治疗(ICU住院或机械通气)、预后(任何严重并发症,包括死亡)和出院日期。我们已努力联系患者家属确认该信息的准确性。

住院期间收集婴儿鼻咽拭子。根据推荐方案,使用qRT-PCR测试确诊COVID-19。确诊被定义为至少2个阳性测试结果。

该研究得到武汉大学健康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。作为公共卫生调查的一部分,豁免知情同意。

Results

在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2月6日之间确定有9例婴儿感染(表)。所有患者均入院治疗。七例患者为女性。年龄最小为1个月,年龄最大为11个月。2例来自北京,2例来自海南,广东、安徽、上海、浙江和贵州各有1例患者。

4例患者报告有发热症状;2例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;1例无症状,但由于家庭成员感染而行筛查呈阳性;2例未获得关于其症状的可用信息。入院至确诊的时间间隔为1-3天。

所有9名感染婴儿的家庭中均至少有1名家庭成员被感染,婴儿的感染发生于家庭成员被感染之后。7名婴儿曾居住在武汉或有家庭成员去过武汉、1名与武汉没有直接联系、1名没有获得相关信息。该9例感染婴儿均无需ICU住院或机械通气,也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。

1.webp.jpg2.webp.jpg

      Discussion

根据这项研究的数据来源,有9例婴儿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,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6日住院。考虑到报告的感染数量,我们发现婴儿感染很少出现。这可能是因为暴露于病毒的机会较少,或感染后仅出现轻微症状或无症状而导致不能全部识别,而不是由于其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强。然而,该研究表明,婴儿可以被SARS-CoV-2感染。而在COVID-19流行的早期阶段主要影响15岁以上的成年人。

所有受感染婴儿病例均存在家庭聚集性。应监测或评估存在感染者的家庭的婴儿,并报告家庭聚集病例,以保证及时诊断。

9名婴儿患者中有7名是女性。而先前的研究发现,男性感染的百分比高于女性。女性婴儿可能比男性婴儿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,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。

该研究受到样本量小、只纳入住院婴儿、纳入无症状患者较少的限制。尽管已对COVID-19的婴儿相关感染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检索,但由于该传染病正被迅速传播,我们可能无法识别全部病例。

由于1岁以下的婴儿不能戴口罩,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。成人看护者应戴口罩,在与婴儿密切接触之前洗手,并定期对婴儿的玩具和餐具进行消毒。

3.png

文章信息

通讯作者:张志将,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。武汉大学健康学院预防医学系。

doi:10.1001/jama.2020.2131

源:CipherC

声明:本文经网络转载,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1584434119306015.jpg


  • 关键词: